English

从灰蓝一片到五彩缤纷

1999-09-26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董山峰 我有话说

今年10月1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五十周年的盛大群众游行队伍中,将出现一座九米宽、数十米长的巨型彩车,车上由30名著名模特组成精彩造型,车下由1300人组成庞大的时装方阵。

在盛大的国庆庆典中为时装设立专门的方阵,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个创意受到专家和广大群众的高度评价。因为,服装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标志,是人民群众心理情绪的反应,是一个国家精神风貌的体现。而选在共和国成立50周年的庆典上展示时装更可谓适逢其时,因为中国人的时装正处于50年来最好的时期——漂亮、得体、有品位、有特色以及合乎世界潮流。

中国人穿衣有过太多的尴尬

一个老朋友家珍藏着这样一张60年代“全家福”:父亲和母亲的上衣都已洗得发白了,哥哥把“劳动布”做成的工作服当作日常衣服,上中学的弟弟穿的是拆去领章帽徽的过于肥大的旧军装,姐姐穿的旧绒衣领口已磨破,妹妹穿的大褂子是用爸爸的旧上衣改成的。据说,当时这个家庭的条件还比普通市民家庭稍好些。

从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前夕,中国人首先面对的是解决吃饭问题。当温饱尚未解决时,人们是无法顾及服饰的,穿暖成为那个时代绝大部分人的最高目标。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国家实行棉布计划供给,每人每年只发布票十几尺。“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成为家庭的传统;灰、蓝、黑成为几十年一贯制的服装色彩;一年四季穿一件衣服成为司空见惯的事;是否“结实”成为许多人判断布料好坏的最重要的标准。

人们在服装上的难堪一直持续到改革开放初期。直到1978年,我国每年生产的服装只够平均每人1件,一是因为群众买不起,二是因为生产水平太低。

“衣服”变“时装”岂止是名称变化

新中国成立50年来,我国人民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经过改革开放20年,人民生活水平向前跨越了一大步。1957年城镇居民年人均消费支出只有222元,其中食品消费130元,衣着消费仅占27元。然而现在,一衣多季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如今,我国服装业以年均15.7%的速度增长,全国4.5万家服装企业年产服装近100亿件,是1978年的十几倍,不仅极大满足了老百姓穿衣的需要,而且大量出口到国际市场。从1994年开始,我国服装的生产量和出口量一直居世界首位。

人们花在服装上的钱也越来越多。据国家统计局统计,现在城镇居民每100元生活消费支出中,有17元要付给服装销售商。在考虑物价因素的基础上,现在人们的月收入几乎比50年代的年收入还要多好几倍,人们用于购买服装的钱由此不难估测。而且多变的流行主题使人们的衣服数量不断增加,旧服装淘汰的周期也大大缩短。

时装仅仅丰富是不够的

在这金色的秋天里,当你来到北京、上海、广州、大连、西安这些大城市,或者去远离城市的普通乡镇,到处都可以见到人们身着颜色款式品位独特的时装,姹紫嫣红的时装成为城市秋天一道美丽的风景。

然而,时装在数量和色彩上的丰富已不能满足人们。随着人们生活条件和审美水平越来越高,服装的御寒保暖功能渐成次要,穿出舒适、穿出健康、穿出品位、穿出性格成为人们的着装要求。现在,我国科学家开发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汇集多门学科成果,具有祛病健身效用的功能纤维被很多厂商选为时装的材料;我国童装设计不仅紧随时尚潮流,还充分考虑了儿童的心理、生理特征,耐磨、鲜艳及穿着的舒适感成为童装的基本要求;现在流行的男装既保留了传统服装严谨的特色,又汇入了现代意识中随和的因素,自由裁剪的西服和宽松自然的长身大衣都体现了传统与休闲完美的结合;昔日引发服装革命浪潮的牛仔服装已不再“牛气冲天”,款式色调富于变化的各类休闲新款赢得了很多人的宠爱。

我国时装设计和生产正在向着世界先进水平大步迈进。1995年9月,著名时装设计师薄涛率先在中国申请服装外观专利,掀起了提高服装设计水平的热潮。现在,我国4.5万个服装企业中已涌现出不少的名牌,它们在国内高档时装市场上正在逐步取代国际名牌,像杉杉、美尔雅、黎明等都深受消费者喜爱。

我国伟大的诗人屈原在他的《离骚》中,一开始就描写自己漂亮的衣着,并且认为这与他美好的心灵协调一致,诗人为此感到深深的自豪。由于历史的原因,在服饰方面一些美好的东西曾与我们远离,现在又被我们在改革开放中找回了。唯其如此,中国人今天更懂得时装的价值,更珍惜今天的一切。

[值班总编推荐] 以劳动谱写时代华章

[值班总编推荐] 青年的朋友习近平

[值班总编推荐] 让青春在科技创新中焕发更加绚丽 ...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